基础医学院科研团队

来源: 日期:2025-03-17 阅读:

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现有6个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分别为“儿童脊柱脊髓发育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团队”、“基于中医学(蒙医学)的高血压心肌肥厚发病分子机制和药物干预研究团队”﹑“传统保肝蒙药在肝损伤修复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团队”﹑“基于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辅助中医学(蒙医传统整骨)治疗内蒙古地区青少年脊柱疾患的系列研究团队”。

儿童脊柱脊髓发育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张少杰教授。该创新团队是一支聚焦儿童脊柱脊髓发育特征,集基础科学研究、医疗器械及教育软件研发、临床应用技术创新的综合科研团队。近年来,利用数字化、硬组织切片、骨形态分析及Micro-CT等先进的技术对我国各龄儿童脊柱各相关结构进行应用研究,探讨其发育形态特征,为临床提供更为详尽的基础数据;利用影像学、三维重建、有限元分析及生物力学等分析方法观测各龄儿童脊柱各相关结构、骨组织、骨微结构的功能学特性,分年龄段对比分析各结构的力学性质及其对应内部骨微结构的力学变化,探讨随年龄增长骨微结构的功能学变化规律;该团队的科学研究涉及儿童脊柱发育学、解剖学、影像学、骨科学、计算机三维重建、力学分析及生物组织工程等诸多学科领域,多学科交叉应用基础研究可较全面探索儿童脊柱各结构随年龄变化和形态结构特性,分析其骨微结构性质及功能力学特征,为临床各类疾病的病因分析、诊疗方法提供参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科普性和推广应用价值。目前团队骨干教师4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

该创新团队一直致力于各年龄段脊柱脊髓相关结构的数字化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项目及内蒙古医科大学校级项目5项。发表脊柱相关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儿童脊柱相关研究文章30多篇,SCI 收录10余篇,申请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20余项,研究成果被编入人民卫生出版社裴国献主编的《数字骨科学(第二版)》《Digital Orthopedics》等专著中。

在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分别于2019年、2020年在山东数字人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中国数字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人体冷冻数控铣削实验室中完成国内目前唯一1具6岁男童全部的数据采集和1具3岁女童盆部的数据采集,依据该数据集出版了国内首部《数字儿童断层解剖与影像学彩色图谱》,为临床儿科诊疗及影像诊断等提供帮助。

二、基于中医学(蒙医学)的高血压心肌肥厚发病分子机制和药物干预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薛明明教授。该团队由多学科方向组成的团队,依托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吸纳中医学(蒙医学)研究专家,以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初步验证了蒙药四味土木香散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心肌肥厚大鼠的心功能不全与心肌纤维化。该团队以此为研究基础,发现了蒙药四味土木香散可以通过影响miR-34a-5p/Notch1通路对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实现干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基础,该团队拟通过联合中药学(蒙药学)、中医学(蒙医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从单细胞转录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深入探究四味土木香散影响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为临床上高血压心肌肥厚的防治提供用药新方案。目前,团队核心成员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

该团队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包括(蒙)药四味土木香散改善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蒙)药四味土木香散改善高血压心肌肥厚药效物质基础

1.中(蒙)药四味土木香散改善高血压性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

以生理学、中(蒙)医学团队为核心,通过中药学(蒙药学)、中医学(蒙医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联合分析中(蒙)药经典方剂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

2.中(蒙)药四味土木香散改善高血压心肌肥厚药效物质基础

以中(蒙)医药学团队为核心,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深入探究究四味土木香散影响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发病过程中的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为四味土木香散的开发利用与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三、传统保肝蒙药在肝损伤修复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包玉龙教授。该团队是2018年由基础医学院遗传教研室牵头,联合免疫学教研室、病理学教研室、生化教研室、细胞学教研室等多个教研室成员及蒙医药学院、民族医药创新中心,通过前期方向调整与整合,于2020年初步形成的保肝蒙药作用机制研究团队。2021年,团队成员以创新成果为目标,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形成互动、互利、互惠的有效循环系统,实现团队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该团队拟打造自治区乃至国内传统保肝蒙药在肝损伤修复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创新人才团队,以“前沿性、跨学科、综合性”为导向,培养与研究并重,着重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技术)转化高效循环链条,成为自治区乃至国内保肝蒙药抗炎促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与保肝蒙药活性物质研发的前沿阵地。目前,团队成员有1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3人,中级职称4人,研究生5人。

该团队在肝损伤修复与炎症机制研究中发现了新型损伤相关模式分子S100A6可触发炎症的产生,成果发表于中科院Ⅱ区杂志《炎症》上。发现核因子HNF4α和酪氨酸激酶wee1在肝细胞分化和增殖中的作用机制,wee1调节细胞周期的部分成果发表于中科三区杂志《细胞周期》上。在保肝蒙药活性物质应用研究中,致力于红花清肝十三味丸(HHQG)天然小分子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在前期研究中发现,HHQG能显著抑制肝损伤后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炎症反应。首次以复方药的形式发表在中科院Ⅱ区杂志《民族药物学》上。

近五年,2名成员获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称号;获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项,获内蒙古自然科学基因项目6项,校级面上项目3项;SCI收录论文25篇。

四、基于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辅助中医学(蒙医传统整骨)治疗内蒙古地区青少年脊柱疾患的系列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王海燕教授。该团队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利用数字解剖学及骨科生物力学尤其是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组学诊断及生物3D打印先进技术对蒙医传统整骨治疗内蒙古地区青少年脊柱疾患进行深入研究与创新应用。团队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理念,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前沿技术探索,不断推动蒙医传统整骨治疗内蒙古地区青少年脊柱疾患的研究发展与进步。

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团队成员有1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6人,副高级职称人员2人,中级职称7人,研究生1人,是一支人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

该团队自成立以来,主持国自然7项,省级项目40余项,参编专著40余部。授权软著和发明专利30余项,Sci收录论文50余篇,中文核心150余篇,一流课程建设: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2项。